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香港生物科技潮起:“最慷慨的投資人”與“最好的上市地” 2021-06-17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finance.ifeng.com/c/86jrIl5ssv0"

首頁資訊視頻直播財經娛樂體育時尚汽車房產科技讀書文化歷史軍事旅游佛教國學更多數碼健康家居公益教育酒業美食財經港股港股頭條正文香港生物科技潮起:“最慷慨的投資人”與“最好的上市地”2021年06月02日07:45:10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編者按】這是科技創新最好的年代。2019年2月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大灣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再次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特區政府也加大科創政策支持力度,本屆特區政府承諾在任期結束前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17年約0.73%提升至1.5%。在政策的暖風頻吹之下,香港的科創環境正在逐步優化和繁榮。21世紀經濟報道與香港投資推廣署聯合推出“香港科創新機遇”系列專題報道,計劃采訪香港有代表性的科創行業和企業,試圖梳理他們的探索、發現和努力,希望通過我們的報道,為香港乃至大灣區的科創略盡綿薄之力。敬請關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國家層面提倡“雙創”,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生物科技產業發展,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大刀闊斧地進行上市制度改革,生物科技行業的發展迎來了久違的春天。眾多的生物科技分析師、投資人、上市公司匯聚香江之濱,本地的生物科技生態圈蓬勃發展。香港素以亞洲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聞名于世,而今,生物技術這一新興產業為“東方之珠”的未來描繪出了一片新的藍圖。專注于亞洲的醫療保健私募股權投資公司GT創投主席盧毓琳,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投身生物科技行業,被外界譽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親身經歷了香港生物科技行業的騰飛。事實勝于雄辯。截至2019年8月,香港生物醫藥領域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776家,其中,醫藥制造及研發、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等核心產業1849家,占全部企業的23.8%。更讓人引以為傲的是,彈丸之地的香港擁有7家生物醫藥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并有超過100家生物醫藥企業已落戶于白石角的香港科技園。自1980年代從加拿大回港后,盧毓琳開始全力以赴投身于香港的生物科技產業,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功說服當時所任職的外資生物科技公司管理層,在亞太區設立首個辦事處。年過七旬的他談及香港生物科技的前景依然激情飛揚,在他看來,香港在生物科技領域的優勢十分顯著,擁有成熟完善的法律體系、全球頂尖的大學和杰出的科研人才以及完善的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等。隨著亞洲生物科技行業大時代的來臨,曾在政府、商界、學術界有諸多建樹的盧毓琳亦華麗轉身成為了一名風險投資人。GT創投主力投資于醫療器械及使用人工智能(AI)進行藥物研發的早期初創公司,基金的規模已達3億美元,投資的組合包括基因測序公司OxfordNanoporeTechnologies等一眾歐美生物醫藥明星企業。“我們所投資的都是全球最領先的生命科學技術,最一流的科學家團隊。”盧毓琳笑言。香港本地的生物醫藥產業目前主要以醫療服務企業和產業服務為主,占比超過70%。盧毓琳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為生物科技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大灣區應該抓住國家政策支持這樣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深化在臨床醫學研究、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對接、中醫藥標準化、海洋生物醫藥領域的合作。同時,加大引進卓越的海外生物科技技術與項目,經由香港進入大灣區其他城市,同時也致力于探索灣區項目經由香港提升知名度,實現‘走出去’,探索大灣區產學研創新生態新模式。”盧毓琳指出。據悉,目前GT創投基金正在為深圳坪山的湃諾瓦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募集資金,將鏈接GT創投在國際的創新資源引進顛覆性的高端醫療器械項目和自主孵化進行國際合作轉化。“最慷慨的投資人”生物技術是香港一個重要的產業,并被特區政府確定為“經濟增長支柱”。眾所周知,新藥研發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投資。2018年,港交所首次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為處于研發階段、尚未實現商業化的創新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融資渠道,解決了研發資金的“燃眉之急”。盧毓琳曾先后擔任香港工業署的生物科技委員會主席,以及創新及科技基金(由香港創新科技署管理)生物科技項目評審委員會主席。他笑言,香港特區政府是全世界“最慷慨的投資者”,初創的生物科技企業無論是在技術研發、應用、市場推廣、申請專利、聘請人才等各個環節,都能申請特區政府的各項資助。以創新及科技基金為例,截至2020年4月30日,該基金共批出609個與生物科技相關的研究項目,資助金額高達1.58億美元。獲資助的項目涵蓋干細胞療法、分子診斷、傳統中藥現代化、生物藥品制造等不同研究范疇。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HopkinsUniversity)擔任助理教授的李登偉對于亞洲生物科技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他在2010年回流香港推廣干細胞研究。2013年他的研究團隊成功運用干細胞技術,在全球率先培植出“微型人類心臟”。2014年,他創立了再心生物科技,并在過去6年先后與香港創新科技署以1:1的比例配對投資,獲得投資超過4500萬港元,研發迷你心臟技術。復制心臟曾經是科幻大片里的場景,然而李登偉卻將其變成了現實。只要在手臂上抽取數毫升血液,八至十個星期后,即可在實驗室內復制出僅指甲般細小的“迷你心臟”,用途是大大新藥研發的周期和降低成本。2011-2016年間,身兼香港大學干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總監的李登偉以基因工程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個人類心臟細胞及首個在實驗室中創造的“立體人類迷你心臟”。在大學基礎科研項目中獲得了約7200萬港元的資助,包括研究資助局的主題研究計劃、香港大學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等。李登偉坦言,這些資助無論對于吸引海外團隊或者培養本地人才都十分重要,“比如資助大學的研究,研發到了一個成熟期就可以商品化。整個(生物科技)的生態圈形成的確需要政府的支持”。實際上,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自上任以來,港府已投入約千億港元大力推動創科發展。在2018-2019年的財政預算案中,香港特區政府明確將生物科技列為發展創新科技領域的四大范疇之一。她指出,香港資本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可滿足創科領域的融資需求,兼具臨近內地的優勢,對生物科技企業及投資者極具價值。為了吸引全球的優秀科技人才,創新科技署于2018年6月推出了“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實施快速處理安排。截至2020年10月底,創新科技署已批出502個配額,其中51個與生物科技相關。來港上市是“最好的選擇”一場世紀疫情的暴發讓生物科技行業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亦成為市場追逐的目標。2020年全年,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數飆升49.5%,大幅跑贏恒生指數。2018年4月底,港交所推出了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推出18A章節,首次向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敞開了大門。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港交所已經躋身為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上市中心。截至今年3月底,自上市新規實施以來,已有63家醫療健康公司在港交所上市,IPO集資總額超過1969億港元。其中,共有31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以18A章節上市,共集資821億港元。諾輝健康執行董事兼CEO朱葉青表示,自從18A政策出來以后,香港吸引了內地大批的生物高科技公司來港,“香港云集了大部分的國際的專業投資人和一些國內的投資機構,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接觸多元化的投資機構。同時港交所的新政策,也能助力高科技公司充分利用這種資本平臺。”癌癥早篩作為近年來醫療健康行業的一個朝陽產業,憑借巨大的發展潛力,一直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作為國內癌癥早篩行業的“獨角獸”的諾輝健康,2021年2月初在香港的首次公開發行(IPO)大獲成功,共獲得4133倍的超額認購。在朱葉青看來,來港上市是諾輝“最好的選擇”。“我們一方面希望推動自身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大規模的推廣,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國際上專業的投資人能夠關注我們,便于我們將來走出國門,一方面把我們的產品對外授權(licenseout)到國外的市場,也希望能夠引進授權(licensein),或者是國際市場的并購方面有所動作。”站在位于中環的交易大堂里鳴鑼上市是劉艷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她的公司自主研發的乳腺生物節律監測系統,動態追蹤乳腺健康情況,用于居家健康風險提示。然而,她坦言,目前港交所18A板塊“吸引了很多國內的比較中大型的企業過來,這些企業還都是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早期的項目還是不多,對于初創企業的門檻還有點高。”目前在港掛牌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主要以藥物研發為主,相關公司上市時的最低市值需達15億港元,必須擁有其核心產品相關的專利,且在建議上市前至少6個月得到至少1名資深投資者提供的相當數額的第三方投資等。對此,盧毓琳認為此舉有助于保護投資者和維護交易所的聲譽,亦有利于香港生物科技產業的長遠發展。開荒牛跨境找藥難題終于在粵港澳大灣區迎來破冰。家住深圳的楊女士(化名)可能從來沒覺得自己如此幸運。RH陰性血型(即俗稱的“熊貓血”)的她已懷孕28周,原計劃去澳門購買并在當地醫院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卻在4月23日突然胎膜早破收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產科。六日后,楊女士成功注射了第一劑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這讓她成為了自“港澳藥械通”政策在港大深圳醫院試點啟動以來的首個受益者。去年11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八部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該方案授權了深圳可以使用香港已經上市的藥品,即“港藥通”。港大深圳醫院則是首家“國際新藥準入”指定試點機構。港藥通項目引入跨境藥品和器械,對于推動整個大灣區的醫療質量“同質化”十分重要,也是在大灣區發展醫療融合、同質化、一體化中的重要課題。“兩個體系的融合絕對是一件好事情,這也讓香港的生物科技向一個更大的市場開放,大部分的公司不會特意去設計一款藥物只是為香港本地市場的。把事情變容易對企業來說永遠都是一件好事。”李登偉坦言。這個消息讓相達生物科技的創始人招彥燾欣喜不已。香港土生土長的他于2014年在美國創立醫療診斷技術初創公司相達生物科技,部分啟動資金來自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andMelindaGatesFoundation)。然而,2017年招彥燾決定回流香港設立公司總部,他笑言自己當時懷抱著做“開荒牛”的心態,“決定賭一把”。在他看來,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可優勢互補。“香港擁有全球頂尖的研究人才以及國際先進水平的醫療體系,但香港欠缺的產業配套,正是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優勢所在。”他坦言,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優勢是發展生物科技的一大優勢,“在美國得州全世界最大的癌癥中心,需要3個月才能收集到二三十個大腸癌病人的樣本,但在中山大學腫瘤醫院一個上午已經有20個病人的樣本。從臨床研究和測試的角度來說,中國一定會比全世界快。”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讓相達生物科技的快速測試技術在業界聲名大噪。招彥燾認為,公司的現場快速測試及液態活檢樣本處理產品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潛力巨大。公司計劃短期內在大灣區市場推出一項癌癥測試的專利技術,通過濃縮及純化目標分子,改善生物診斷測試的準確度。拓展大灣區內地市場,亦早已列入了李登偉的商業計劃之中。“這在我們發展的路向圖的下一步計劃。香港是一個好的開端。到時候需要擴大規模,我們可能就會考慮去白云區做了。香港九成的人口都是廣東人,我們拓展去大灣區其他城市,一些數據和經驗也都可以應用。”在他看來,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推動生物科技的發展合作前景十分廣闊。“香港是一個試驗階段,我們在香港先做,因為這里的醫療體系比較了解,比較能夠獲得認受性。在香港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成功案例后,我們就會擴大到整個大灣區。”(本報記者朱萍,實習生魏笑、孫祎雯對此文亦有貢獻。香港投資推廣署相關查詢請聯系:bryanpeng@investhk.gov.hk)返回21經濟網首頁

關鍵字標籤:https://www.qtmedical.com/en-gb/PCA_500
現撈澎湖當地海鮮,吃起來皆是鮮甜美味,新鮮又健康。
各式料理由活海鮮為食材,使用不同方式如熱炒、沙拉、濃湯、台式、西式製作,好吃美味創意,一次兼具。
海鮮餐廳天天都有便宜優惠推出,讓您輕鬆就能吃到高級料理。